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安全应急>>经验交流

2025-03-02 08:03来源: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

科技赋能探索新路径  装备人才助力新发展

奋力建设一支现代化隧道应急救援队伍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成立于2011年,是全国首批组建的国家级隧道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一,主要承担隧道、地震、洪涝等救援任务。建队以来,先后参与国内外多灾种救援行动68次,营救受灾遇险人员421人,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40余项。

一、坚持科技赋能,提升救援保障能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救援能力的核心,通过技术攻关、装备升级、自主研发“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一是强化科研技术攻关,破解救援难题。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8项科研成果,4项省级工法,获得11项国家专利,发表12篇学术论文,为提升救援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二是推进装备升级改造,提升实战效能。坚持“适用、好用、耐用”原则,结合实战需求开展装备适应性改造。完成大口径水平钻机液压系统升级、卫星通信指挥车功能优化、生命通道钻机动力系统改造等10余台套装备的技术革新,使装备使用寿命平均延长30%,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提升40%,改造后的大口径水平钻机运用于“4·11”临双高速天生桥隧道坍塌救援,仅用47小时救出全部被困7人。三是加强先进装备研发,填补技术空白。立足实战需求,采取“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研发策略,在关键装备领域实现突破。自主研发的“空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系统,解决“断路、断电、断网”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难题,隧道侦察无人机实现高风险区域无人化侦察,在多次实战救援中发挥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队伍的整体救援能力。

二、坚持实战导向,锻造过硬救援队伍。坚持以实战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系统化培训、实战化演练、科学化考核,提升队伍综合救援能力。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夯实队伍能力基础。围绕实战救援需求,构建“理论+实操+考核”培训体系。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系统开展无人机侦察、激光雷达勘测等技术培训,确保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创新培训方式,推行“导师带训”机制,采取“老带新”结对帮扶、“一对一”重点指导等模式,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训练相结合,帮助新队员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实现队伍能力均衡提升。二是突出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效能。坚持“以练促战、训战结合”原则,常态化开展实战化演练,模拟隧道坍塌、突泥涌水等典型灾害场景,重点锤炼队员应急反应与协同作战能力。定期组织隧道坍塌、地震、防洪排涝等专项演练,检验指挥决策、资源调配、救援技能等关键环节。创新演练方式,在高风险、无信号、复杂地质等极端条件下开展实战训练,将新装备、新技术测试融入演练过程,提升队伍实战能力。三是健全考评机制,激发队伍内生动力。建立“培训-演练-考核”闭环管理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晋升任用挂钩,对表现优异者优先提拔。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队员参加各级各类救援技能竞赛,通过实战比拼提升技战术水平。对在培训、演练、考核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实战淬炼,提升救援整体水平。坚持在实战中锤炼队伍、从实战中总结经验、在实战中提升能力,通过装备应用、指挥协同、复盘总结等关键环节,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应急救援能力。一是强化装备应用,提升复杂环境救援能力。立足实战需求,加强先进装备的实战化应用,在“1·22”昭通镇雄山体滑坡、“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等复杂抢险救援中,队伍熟练运用3D数字建模技术快速构建灾害现场立体模型,运用隧道侦察无人机开展灾情侦察,通过空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系统实现信息实时传输,为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优化指挥体系,确保救援行动高效协同。自主研发的“空天地”一体化通信体系,实现信息实时互通、指挥精准高效。在“6·21”广西桂林排涝抢险行动中,通过指挥系统实时掌握灾区态势,科学调配救援力量,高效完成8个任务区排水作业,累计抽排水42.9万立方米;在湖南岳阳排涝抢险救援行动中,依托通信系统为现场兄弟队伍提供通信保障,实现救援现场信息互通有无,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高度评价。三是深化复盘总结,推动救援能力持续提升。建立“一战一复盘”机制,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通过系统复盘,优化完善了隧道坍塌、突泥涌水、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等救援出警方案10余项,创新形成了“三维建模+无人机侦察”的灾情评估技术方案,总结提炼了“模块化编组、立体化作业”的团队协作模式,有效提升了队伍的整体救援水平,为打造专业化、现代化救援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