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 让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驰援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展抢险排涝侧记
哈素海水库水位骤升,大黑河超出警戒线,托克托县堤防告急……7月下旬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遭遇严峻汛情。危急关头,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紧急调集并派出现场工作组指导20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和1支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总计447人,158车(排水车37辆,总排水能力每小时16.37万立方米)在呼和浩特市哈素海区域开展排涝抢险和围堰监测工作。
截至8月29日7时,队伍累计排涝3216.9万立方米,架设雷达对堤坝围堰持续位移监测286小时,向现场指挥部报送边坡监测报告44期。
排涝
确保歇人不歇机
8月14日10时,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廊坊队37名队员携10台抢险车辆、127台套抢险设备抵达托克托县大井壕村任务点。
卸车、搬运、布设排水泵组……各环节紧密配合,队员们两两协作,将沉重的排水泵拖入半腰深的泥水中。
水下环境恶劣,石块硌脚,泥浆吸力强劲,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队员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全力以赴的劲头,很快将12台大型泵机和1台首次投入实战的履带式排水机器人部署完毕,调试完备后,队伍排水能力迅速提升至每小时近1万立方米。
夜幕降临,气温稍降,蚊虫肆虐。队员们套上防蚊帽继续作业,尽管裸露的皮肤仍被叮咬得红肿,但队员们只是调侃“这蚊子比白天的太阳还猛”,手里的工作不停,泵机声整夜轰鸣。队伍执行“三班倒”轮值机制,歇人不歇机,排水设备24小时满负荷运转。
8月7日紧急组织出动8台救援车、22人驰援哈素海地区排涝;8月13日,排水80万立方米后,按照指挥部要求转移,到托克托县开辟排水通道;8月18日8时30分,再次接命令转移,到托克托县七星湖村C区开展排涝作业……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国能神东队队员每到一个任务点,就迅速开展排水管路连接与设备调试,在杂草丛生的排涝地点,队员们每隔半小时就下水清理一次水泵,全力以赴保障排水通道畅通,确保排水车保持最大排水能力。
星夜兼程,驱车600余公里,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石家庄炼化队队员凌晨3时到达灾区,短暂休整后,就开始勘察排涝地点、布置车辆阵地,迅速投入到排涝工作中。
现场车辆密集、道路狭长,堤顶通道被洪水冲刷、泥泞难行,面对大型设备无法进入的难题,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十七局太原队快速制定“多点同步排涝、堤防防渗固脚、加速抢通保畅”的抢险方案,30名队员兵分两组,按照现场指挥部指定的18个排涝点位,进行“三班倒”24小时连续作业模式。
受排水现场道路狭窄限制,油料保障车无法有效进入现场。为保障各队伍正常作业,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队主动请缨,以冲锋舟为载体,沿河道穿梭往返,搭建起一条4公里长的“油料补给线”。
“洪水里的临时党支部,就是冲不垮的战斗堡垒!越是危急关头,党员越要当先锋、打头阵!”8月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哈素海水库排涝抢险现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前方工作组和8支国家专业队、1支地方专业队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裤腿裹满泥泞、衣背浸透汗水……所有队伍的队员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全力以赴排水,让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监测
人员全部在制高点
“天气预报,晚上有大到暴雨,边坡雷达监测点和宿营区要提前做好防洪准备。”
“值班员立即转移至安全高点位置,采取后台读取雷达数据。”
…………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第二梯队指挥员周艳峰,在赶往土默特右旗排涝点的路上,连续向勘测队堤坝监测点值班员发出预警和指令。
一道道闪电划过黑夜,倾盆的暴雨早已将公路两旁的草原淹没,水天一色的闪电倒影,让人不寒而栗,唯有独行的救援指挥车毅然前行。
“水面已埋没了半个车轮,前方100米美岱召桥下有2米至3米的深凹坡面,我们过不去了。”工程师李希琨下午走过这个路段,看到眼前的情形,赶紧提醒道。
“路况不明,不要冒进,可选择就近调整。队员要加强个人安全防护,监测点2小时上报研判数据,加强与指挥部的联络沟通。”勘测队大队长于正兴得知暴雨即将来临,在电台里紧张调度。
“报告指挥员,监测点风大雨猛,多个帐篷被吹倒淹没,设备已转移,人员全部在制高点。”监测点的技术骨干张凯惠利用卫星电话紧急上报。
“好的,及时和指挥部联系,加大堤坝巡查和监测次数,要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于正兴发出指令。
8月19日中午,勘测队在排水堤坝上作了监测工作汇报,扎实的工作获得现场指挥部高度评价。
助民
守护群众的希望
8月19日9时,托克托县积水尚未完全退去,空气中混杂着淤泥与潮湿草木的气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队执行夜班排水任务的队员们刚结束排水作业准备休整时,满头银发的武大爷焦急地跑来求助。
“同志,俺家羊圈淹了,水快到小腿肚了,700只羊再泡下去就全完了,你们能帮帮俺吗?”武大爷双手因焦虑不停搓动,声音里带着期盼。
“大爷,您带路!羊是您的命根子,救羊就是救灾!”该队副大队长刘启当即决定,由5名队员组成突击小组,携1辆排水车赶往现场。
“时间不等人!”到达现场后,刘启和队员们立即蹚进冰冷水中,根据羊圈地形规划排水路线,铺设排水管路、架设6台水泵。机器轰鸣声立即打破了村庄的寂静,一条条“水龙”将积水从羊圈抽往远处安全渠。
经过连续8小时奋战,傍晚时分,羊圈积水终于排尽,湿漉漉的地面显露出来。武大爷的老伴激动地拉住队员沾满泥污的手,泪水夺眶而出:“孩儿啊,谢谢你们救了俺一家子!大娘没啥别的,给你们宰只羊!”
队员们连忙搀住大娘,副中队长李鹏代表大家婉拒:“大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有纪律,不能吃您的羊。”
看着队员们离去的背影,大娘站在夕阳的余晖中,不住挥手。
同样在托克托排涝抢险现场,村民程大娘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玉米快步走到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廊坊队守在排水车旁的队员们身边。
程大娘家的院子和田地紧挨路边,玉米秆在浑浊的水中摇晃,急得她直跺脚。廊坊队队员在停车扎营的时候看到老乡在不停地从院子和田地里往外赶水,于是顾不上连夜转场的疲惫,赶去帮助。
他们把小型排水泵水管布好帮助排水。“这几天咱们要多盯着这个点位,有水就赶紧抽出来,不然程大娘家的院墙就危险了。”队伍在部署任务时特意指出。
看着手上沾满泥浆、脸晒得黝黑的队员,程大娘回家生火煮了一锅玉米。
暮色中,抽水机的轰鸣声、村民的叮嘱声、队员的感谢声交织在一起,患难见真情的暖意流淌在每个人心间。